广西田林客家方言的衰变与维持(4)

来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语言衰变的主要原因 (1)语言结构特征萎缩。在高龙乡,西南官话和壮语是强势语言,客家话是弱势语言,广泛的深度接触使得客家话自身结构特征逐渐萎

1.语言衰变的主要原因

(1)语言结构特征萎缩。在高龙乡,西南官话和壮语是强势语言,客家话是弱势语言,广泛的深度接触使得客家话自身结构特征逐渐萎缩,语音、词汇和语法都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语音方面,高龙客家话音系向壮语趋近,最突出的表现是古心母字读声母[1]11。词汇方面,吸收了一批壮语词,比如高龙客家话把“丢”读为wit31,田林壮语也读wit7[2]164。语法方面,高龙客家话处置句不用“把”,比如“闸紧门(把门关上)”,受到西南官话的影响,表处置也可以用“把”字句,比如“把门闸紧”[1]65。

(2)族群通婚普遍,居住格局差异。过去,客家人作为高龙的外来移民,出于人口数量的差距与生产生活的需求,他们或群居或杂居,与其他族群通婚。高龙乡群山环绕,交通较闭塞,但仍与外界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仍有一些来自云南或周边乡镇的外来女性嫁入,家庭语言日趋多样化,由于家庭成员各自母语背景的差异,语言能力亦各有差异。外来的媳妇把母语带入夫家并教授给孩子,加上西南官话在当地的社会声望与通行度较高,一定程度压缩了家庭内部客家话的使用空间。

(3)学校教育日渐普及。过去,桂西一带地理环境较闭塞,外界接触相对少,经济落后,教育迟缓。近二三十年来,经济状况、交通运输与科教文卫事业稳步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变化,整个语言大环境亦然,这种变化也波及高龙乡的语言生活。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彼此之间互相影响。学校教育提高了青少年的普通话能力,表现出对普通话的高度认同,家庭内部普通话的使用空间随之扩张。

(4)多元文化交融,语言态度开放。高龙乡是多族群聚居地,多元文化交融与共存,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文化,客家人语言态度比较开放,乐于接纳不同的语言。从语言实用性和社会声望的角度出发,年轻一代客家人高度认同普通话,一部分人对母语的传承漠不关心,甚至支持放弃母语。

2.语言维持的主要机制

以下两种主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高龙客家话的传承。

(1)兼用多语,补充母语功能的不足。客家人都是双语(多语)人,兼用多种语言,母语和兼用语是一个互补系统,各司其职,呈典型的“双言”(diglossia)格局,西南官话(普通话)与客家话相互补充,分工较为明确:西南官话(普通话)作为高变体(High variety)通常用于正式场合,客家话作为低变体(Low variety)通常用于非正式场合。兼用西南官话、普通话的原因,一是族群通婚,自然习得了西南官话;二是学校教授普通话;三是个人出于语言实用性的考虑。

(2)语言忠诚度高,维护母语。语言忠诚对于母语维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是客家人语言忠诚最真实的写照。高龙客家人数量不多,自广东梅县迁来近二百年,尽管在当地西南官话和壮语影响下,客家话产生了许多变化,代际传承仍未中断,这离不开他们高度的语言忠诚,这也是高龙客家人语言态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语言态度越积极,母语能力越好,家庭保持也越好(3)。

3.高龙客家话的发展趋势

高龙客家话是一种衰变方言,家庭是它得以保存的最后领地,那么它未来是否会向西南官话转移?宏观上,它目前的代际传承并未中断,不过家庭的使用范围正在缩减。微观上,高龙客家话在频繁的语言接触中正发生“隐性流失”,即弱势语言的结构特征逐渐被强势语言代替,极端消长的结果,就会造成语言转移,不过这种过程较为隐蔽而缓慢。同样的例子还有湖南关峡平话[7]。总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高龙客家话仍将持续使用。

五、结语

高龙客家话的衰变是语言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动态演变,其衰变分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个体母语能力弱化、家庭用语代际差异明显、社区母语交际功能有限是各层次的主要特征。性别、年龄、族群婚姻、语言态度和学校教育是影响高龙乡客家人母语活力的几个重要因素,它们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高龙客家话是一种衰变方言,其衰变原因是多方面的。客家人自幼在多语的环境中成长,普遍兼用多种语言,各种语言的功能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表现出较高的母语忠诚,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母语的传承。高龙客家话短期内不会消亡。

(1)当地不少学生会选择县城的中学升学,所以调查到的中学生人数比较少,但也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

文章来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kjsfxyxb.cn/qikandaodu/2021/0509/1116.html



上一篇:广西地方饮食文化意象英译
下一篇:绝吻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