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历史脉络与高水平推进的实(3)

来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自主创新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将自主创新确定为21 世纪国家发展战略。2004 年,胡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自主创新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将自主创新确定为21 世纪国家发展战略。2004 年,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把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推动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15]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16]。2004 年,胡锦涛在考察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点工作时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挑战具有重大意义。强调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即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任务来抓[17]。在2005 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温家宝指明“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明确提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必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18]至此,我国开始明确将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并说明了自主创新包含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三种形式。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19]。“十一五”规划建议的通过,标志着自主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地位的正式确立。2006 年1 月,党中央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作为会议主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图贯穿于会议始终。在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中,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2006—2020 年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供了政策和政治保障。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颁布实施使我国自主创新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

在“自主创新”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开始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从确立宏观战略基础到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战略体系,到更为纵深地推进科学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人们开始关注政府职能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转变,进一步从资金、体制、机制、政策等各方面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支持创新、鼓励创业,为中小企业创新创造条件;“上天入地入海”取得突破,科技强军充分显现,科技支撑交通领域取得新进展,公路桥梁航运开始呈现“中国力量”;尊重知识人才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基本形成;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反思与涅槃中发展壮大;国际国内区域多种科技合作模式齐头并进。

四、“科技自立自强” 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和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这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最新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顶层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主体思维和全球思维方式的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总体上集中在科技创新在创新理念中的重要意义和主体功能、科技创新的目标、自主创新、人才根基、科技产业、科技体制改革等几方面。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一汽集团考察时强调,“必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自立自强,做强做大民族品牌。”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中央对于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部署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四梁八柱,即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完善一个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后,学者在媒体尤其是党报发表若干探讨科技自立自强的文章,但未有人梳理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脉络及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发展方针的探索,对于到底什么是科技自立自强?为什么要科技自立自强?怎样科技自立自强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章来源:《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gxkjsfxyxb.cn/qikandaodu/2021/0727/1414.html



上一篇:科技与人文融合背景下的中学物理设计型实验的
下一篇:教育与科技在巩固脱贫成果工作中的困境与对策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版面费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